战后初期世界经济格局的特征是()
标志冷战正式形成的是()
确立了美元在战后国际金融领域的中心地位的是()
亚非国家历史上第一次在没有西方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自主召开的国际会议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居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的国家是()。
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是在()
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实现“政治大国”目标的日本首相是()
世界经济格局的核心内容是指()
打开中日关系大门的日本首相是()
美国杜鲁门政府实施向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扩张与渗透,提出()
美国杜鲁门政府实施向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扩张与渗透,提出()
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础是()
20世纪70年代,针对当时的国际局势变化,中国在对外战略中,积极推动国际反霸统一战线的建立,将反霸斗争的主要矛头指向:()
战后导致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是()
欧共体与非洲、加勒比、太平洋国家签订的比较公平多边贸易和经济合作协定是()
战后导致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是()
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是在()
以建立没有贸易壁垒的世界市场为宗旨的是()
两极格局终结的标志是()
当代经济生活国际化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是()。
发展中国家粮食问题日渐严重的主要原因是:(1)粮食需求增长迅速。(2)人均需粮增长旺盛。(3)粮食产量增长缓慢。
1959年9月,赫鲁晓夫应邀访美,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举行了“戴维营会谈”。通过会谈,两国签订了文化交流协定,建立了“热线”联系。
发展中国家经济面临的问题有:债务问题、粮食危机、人口问题和土地问题。
依据在国际关系总体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国际组织大致可分为全球协调发展组织、主导力量制衡的国际组织和主导国际经济运转的组织。
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中处于主导地位,掌握了世界最先进的生产力、大量的资本和高新科学技术,在全球分工体系中处于优势地位,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日本复兴方案”即“马歇尔计划”。
国家利益决定一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和作用。
东欧剧变的根本原因是党的建设没有搞好。
新科技革命不仅改变了产业结构和工业结构,改变了产品结构,而且还影响了人们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模式。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签订和欧洲联盟的诞生标志着欧洲一体化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近年来中欧关系进一步向前发展,具体表现在()
世界贸易组织协定的基本原则有()
根据《罗马条约》建立的欧洲一体化机构有()
冷战思维的要素是()
当前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