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园中,如果某幼儿偶尔对其他幼儿采取攻击性行为且后果并不严重,那么教师可采取消极处理的方式,放手让幼儿自己解决问题。
策略型说谎其行为本身并不是为了达成某种特定的目的,只是随机性地说出了与事实不吻合的内容而已。
4岁的儿童基本上具备了心理理论,因而说谎“水平”比较高。
幼儿教师在分析学前儿童的挑战性行为时,要把其原因聚焦于诱发因素上。
学步期儿童出现的咬人行为是一种问题行为。
成长过程中的学前儿童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行为问题,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使用自然后果法的目的,是帮助学前儿童认识自己的行为对自己和他人的影响。
使用正强化法时,强化物不应立即呈现在所需要的行为发生之后。
在日常生活中,坐在车上不系安全带就会听到连续的警示声音,当系上安全带后这种烦人的声音就会消失,这是一种负强化。
正强化法的目的是增加期待行为发生的频率,而负强化法的目的是减少期待行为发生的频率。
惩罚法可以在脱离错误行为发生之情境的情况下使用。
正惩罚法和负惩罚法都是为了削弱某一种行为,或减少这种行为再次发生的可能性。
强化法和惩罚法能够产生道德他律,却不一定能帮助学前儿童产生道德自律。
强化法和惩罚法可能导致学前儿童的外部动机被破坏。
幼儿教师对家长描述学前儿童行为时既要作事实性描述,也应作情感性描述。
小班幼儿挑战性行为的发生率高于中、大班,因为中、大班的幼儿已经在幼儿园的生活中逐渐掌握了在不同情境下表现适当行为的技能。
年龄较小的学前儿童说谎纯粹是无意识的和不自觉的行为,这属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正常现象。
自然后果法强调并澄清了限制,它通过行为的效果来传达哪些言行是不能容忍的。
系统性的行为指导是帮助学前儿童调整挑战性行为的最广泛、最有效的策略。
判断学前儿童挑战性行为严重程度的依据之一是,其挑战性行为是否能用非常规的方法控制。
一个学前儿童推倒别人搭好的积木建筑,是因为他好奇“堆得很高的积木在散落时是什么样子”。这种攻击性行为属于()。
个体为了争夺物品、领地或权力而发生的攻击行为,体现为身体上的冲突且有可能使他人在此过程中受伤。这种攻击性行为属于()。
()岁或者更小的学前儿童的说谎行为属于非策略型说谎行为。
“超超在拿小抹布擦自己的桌子的时候,把抹布弄得很湿,然后把抹布里的水挤在教室的桌子上,后来干脆边跑边挤水,把教室的地板弄湿了好大一片。老师发现了这样的情况后,及时制止了他的行为,然后要求超超拿干抹布把他弄湿的桌子和地板擦干净,超超干了好一阵才干完。完成任务之后,他告诉老师自己很累。当老师问他以后还会不会这样做时,他摇头,表示不会了。”教师采用的教育方法是()。
对于符合期望的行为,撤消或减弱原来存在的消极刺激或者条件以使这些行为发生的频率提高。这种方法是()。
儿童在图书角干扰同伴,老师就收走他喜欢看的绘本。这种方法是()。
学前儿童挑战性行为的“挑战性”具体体现不包括()。
下列行为中不属于策略性说谎的是()。
美美的妈妈正在厨房里做家务,突然,4岁的美美开始哭闹,她试图得到妈妈的注意,但妈妈没有理会她。5分钟后,美美停止哭叫,并开始玩布娃娃。此时,妈妈走到她身边和她一起玩儿。美美妈妈使用的教育方法是()。
学前儿童个性化行为指导方案的参与者不包括()。
策略性说谎行为的特点是,个体的说谎行为具有()。
凡是可以累积起来交换别的强化物的条件刺激物就称为()。
后果法如果运用不当,就容易变成()。
攻击者不带有愤怒、沮丧或者敌意的情绪,对攻击者来说,这种行为只是一种导致其他人不开心的玩笑或探索性的行为。具有这种特点的攻击性行为是()。
正惩罚法是通过逃避和()这两个过程来实现其效果的。
相关后果法中不包括()。
案例一一天,在自主游戏时间里,因为晚了一步,小宇想玩的积木被同伴拿走了,他立刻发起脾气来。无论老师如何安慰和劝导他,他都听不进去。老师只好暂时对小宇进行冷处理,让他自己冷静一会儿,待他情绪平复一点儿再进行引导。但小宇一直大喊大叫,在一旁玩儿的其他孩子都说“吵死了”。平时,小宇一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大发脾气,他不仅会大喊大叫,甚至还会砸东西。
针对案例一中出现的问题,你的观点是()。
案例二小杰在午睡后想和小瑞一起玩儿。但小瑞刚睡醒,只想单独待着。因为沮丧,小杰变得具有攻击性,最终他通过身体接触来引起小瑞的注意。小杰的行为从“轻轻碰小瑞”升级成“用力推小瑞”,然后变成“打小瑞”,小瑞号啕大哭起来。老师介入其中,她知道,小杰此时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他个人的需要,因此老师让小杰离开并解释说,她不能让小杰打小瑞。老师冷静地把小杰带到隔壁的房间,说:“打人会痛的。”老师告诉小杰:“等你准备好了用你的语言而不是拳头后,你就可以回去了。小瑞受到了伤害,他需要感到安全。”
案例二中教师使用的教育方法是()。
案例三3岁的琪琪经常会咬同伴。了解她的家庭情况后,老师排除了攻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经过一天不同时间段、不同类型的几次观察后,老师发现:琪琪咬同伴的行为发生在别人身体离她过近的时候,参观者走进教室的时候,教室过于吵闹的时候,衣服标签令她烦扰的时候,还有从教室转到大游戏场的时候。
案例三中琪琪挑战性行为的原因很可能来自于()。
案例三3岁的琪琪经常会咬同伴。了解她的家庭情况后,老师排除了攻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经过一天不同时间段、不同类型的几次观察后,老师发现:琪琪咬同伴的行为发生在别人身体离她过近的时候,参观者走进教室的时候,教室过于吵闹的时候,衣服标签令她烦扰的时候,还有从教室转到大游戏场的时候。
针对案例三中琪琪的问题,教师的正确做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