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贵这个人物形象出自小说( )。
散文《长江三日》的作者是( )。
从延安走出来的浪漫诗派的杰出代表和在当代诗坛上探索现代意象诗的先行者是《福建集》的作者( )。
以农民朱老忠、严志和两家三代人与地主冯兰池、冯贵堂父子斗争故事为线索的小说是( )。
将形象性与政治性相结合,直抒胸臆,从内心和世界和精神状态多方面去思考一个战士、一个革命者的生活态度、人生道路,展现出“战士诗人”独特风采的诗人是( )。
王安忆创作风格转变的标志之作,也是寻根文学的佼佼之作是( )。
《创业史》中“中间人物”的代表是( )。
《玫瑰门》的主人公是( )。
描写了文革刚刚过去,黑子、蜜蜂、小号三个各具经历的年轻人、老车长与车匪在一节夜间行驶的列车守车上发生的一段遭遇的实验话剧是( )。
20世纪90年代以后,重写革命历史的作品主要有邓一光的( )等。
王安忆的“三恋”是指( )。
方方小说的主要作品有( )等。
中国当代农村题材小说创作中的经典作品主要有赵树理、孙犁、周立波的( )等。
汪曾祺追忆少年时代的高邮水乡故事的小说主要有( )等。
池莉的“生活流”小说主要有( )等。
刘震云是近年频频“触电”的著名作家,他的被改编成同名电影的小说主要有( )等。
不是对传统的历史事典和文学事典进行简单的复写和改写,而是作为现实主体以现代精神与传统事典中的主体展开对话的余光中诗作主要有( )等。
最能代表吴伯箫散文成就的一组回忆延安生活的作品是( )等。
莫言的长篇小说主要有《酒国》、《四十一炮》和( )等。
张洁的散文题材丰富,视域广阔,主要有( )等。
在素有“文坛顽童”之称的 的《如果林秀雄》、《将军碑》中,历史与现实的界限是模糊的。
在 的诗作中,《石室之死亡》不仅是其前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现代中国诗坛上“超现实性”表现最为突出的作品。
新时期初期老作家人生反思的优秀作品主要有 的《怀念萧珊》、孙犁的《亡人逸事》、杨绛的《干校六记》、陈白尘的《云梦断忆》、黄秋云的《雾失楼台》等。
诗社的发起人主要有覃子豪、钟鼎文和余光中。
1981—1984年间,张承志的《黑骏马》、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邓友梅的《烟壶》、冯骥才的《神鞭》、 的《棋王》等,共同汇成了“文化寻根”的浪潮。
1985年以后的优秀剧作主要有何冀平的《天下第一楼》、锦云的《狗儿爷涅槃》、朱晓平等的《桑树坪纪事》,以及 的川戏《巴山秀才》、《潘金莲》等。
2008年在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四部获奖作品中,贾平凹的《 》、周大新的《湖光山色》、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都是以乡村的现状和历史为主题的作品。
在当代台湾小说中,《台北人》、《纽约客》、《台湾人三部曲》、《将军族》、《杀夫》等被视为经典性作品。其中,《杀夫》的作者是 。
古华的长篇小说《芙蓉镇》和 的长篇小说《古船》都是80年代“反思文学”的重要收获。
标志着余光中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学的双向改铸和融合的最高成就的是他1974年出版的诗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