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扫码即可体验小程序
老舍以其对旧时代底层市民的人文关怀、创新的戏剧结构和精湛的舞台语言取得巨大成功的作品是( )。
《白鹿原》的作者是( )。
“十七年时期”描写农村合作化运动的主要作品有周立波的( )等。
曾以《骆驼祥子》、《月芽儿》、《四世同堂》等小说闻名于世的戏剧家是( )。
王蒙12岁起就“奉为圭臬”的苏联小说是( )。
王蒙以“意识流”手法描写主人公钟亦成15岁投身革命的中篇小说是( )。
以农民朱老忠、严志和两家三代人与地主冯兰池、冯贵堂父子斗争故事为线索的小说是( )。
以北京烤鸭的美食文化为题材,反映的是商业文化百味俱全的深层结构,人生苍凉无奈的辛酸况味的话剧是( )。
艾青把自己复出后出版的第一部新诗集命名为( )。
1980年5月7日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在新的崛起面前》一文的作者是( )。
“山药蛋派”的主要作家有( )等。
在1955年“胡风反革命集团”案件中受到牵连的“七月派”诗人,主要有( )等。
受惠特曼的《草叶集》深刻影响的中国诗人主要有( )等。
20世纪90年代以后,重写革命历史的作品主要有( )等。
《铁木前传》的主要人物有( )等。
《山乡巨变》描写的先进农村干部有( )等。
“十七年文学”中那些讲述革命历史的“红色经典”主要有( )等。
王蒙笔下的青年革命者形象主要有( )等。
老舍在1949年从美国归来到“文革”初含冤辞世的17年间,共创作了23部戏曲作品,主要有( )等。
王蒙笔下的干部形象主要有( )等。
《 》以农民朱老忠、严志和两家三代人与地主冯兰池、冯贵堂父子斗争的故事为线索。
王蒙笔下的干部形象主要有《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的刘世吾、《 》中的张思远、《相见时难》中的翁式含、《踌躇的季节》中的犁原等。
“山药蛋派”又称“ 派”和“火花派”。
陈忠实的《白鹿原》和 的《长恨歌》,一部是乡土文学的经典,一部是都市文学的名篇。
1985年以后的优秀剧作主要有何冀平的《天下第一楼》、锦云的《狗儿爷涅槃》、朱晓平等的《桑树坪纪事》,以及 的川戏《巴山秀才》、《潘金莲》等。
20世纪60年代, 曾立志要有系统地写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与地理风情,并先从自己的故乡福建做起,出版了《福建集》。
《天下第一楼》描写的是民国初年京城老字号烤鸭店“ ”的一段兴衰史。
在“十七年时期”的农村题材小说家中, 既是最具传统文人意味的,也是受西方文学影响最深的,其英文程度也是最高的。
蔡其矫的《生活的歌》、 的《玉门诗抄》、邵燕祥的《到远方去》、梁上泉的《高原牧笛》、雁翼的《在云彩上面》、傅仇的《伐木声声》等,都是20世纪50年代工农业建设的写照。
“十七年文学”中那些讲述革命历史的“红色经典”主要有梁斌的《红旗谱》,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 的《林海雪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