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扫码即可体验小程序
( ) 将小城镇的成长主要归于与生产有关的供给因素。 该理论认为, 小城镇的经济增长最终取决于所掌握的初始资源储备以及在更广泛的国家经济范围内对各种可移动要素的吸引能力。
一个已经实现高度工业化, 而且其内部资源已经接近充分利用的小城镇的经济增长潜力, 有赖于小城镇位置上的有利条件, 有赖于它对人力、 管理、 投资和专业服务的相对吸引力。 这一理论的典型代表为 ( )。
( ) 是决定小城镇形成和发展的最根本力量, 是小城镇规模扩张的内在动力。
政策对于小城镇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包括 ( )。
传统农业社会结构以 ( ) 为生产单位, 以分散的自然村落为基础, 因而处处分割,与生产和生活并无有机联系, 人们依靠传统的种族意识和习惯封闭的聚集方式联结在一起。
小城镇发展的动力因素中, 政策动力分为 ( ) 三个层次。
总体规划的期限是指完全实现总体规划方案所需要的年限, 其期限的确定应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所规定的期限相一致, 一般为 ( )。
下列选项中, 属于小城镇建设规划依据的是 ( )。
小城镇总体规划的成果不包括 ( )。
( ) 主要是绘制镇域用地范围内, 居住用地、 工业用地、 物流仓储用地、 公共建筑用地、 道路交通用地、 河流湖泊用地、 公共绿地、 农业用地的位置等。
镇区近期建设规划的期限一般为 ( )。
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依据 《镇规划标准》 (GB 50188—2007) 的规定分为 ( ) 级。
镇区用地按照综合分析的优劣条件通常分为 ( ) 三类。
镇区用地的选择和布局包括 ( )。
( ) 指各类居住建筑和附属设施及其间距和内部小路、 场地、 绿化等用地, 不包括路面宽度等于和大于 6 m 的道路用地。
居住用地指标的拟定不受到 ( ) 因素的影响。
按照 《镇规划标准》 (GB 50188—2007) 规定, 对于中心镇的镇区, 居住用地占镇区建设用地的比例为 ( )。
按照镇土地利用布局的整体要求, 综合考虑相邻用地的功能、 道路交通等因素进行规划, 通常有 ( ) 三种布局形式。
依据 《镇规划标准》 (GB 50188—2007), 中心镇镇区的公共设施用地往往占镇区总建设用地的 ( )。
镇区的道路交通分为 ( ) 四个等级。
经济学中有关动力机制的研究可以被归结为 ( ), 这些理论从市场经济运行的角度, 阐述了小城镇的形成和发展机制。
以下选项中, 属于小城镇成长动力模式的有 ( )。
农业对于小城镇的推动作用主要通过 ) 来实现。
区位对小城镇经济发展及其模式选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
镇区规划的建设用地标准应包括 ( )。
所谓的 ( ) 是指扩张中的小城镇需要原材料和其他生产投入要素, 同时也需要更广阔的产品销售市场, 因而能刺激邻近地区生产的发展。
2􀆰 所谓的 ( ) 是指劳动力、 资金和其他资源被吸收进大的城市中心或中心集镇, 同时使次一级的城市或集镇得不到这些生产要素的供应, 大城市的产品进入这些次级市场, 又会使本地工业衰退。
乡镇企业大多是 ( ) 企业, 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在促进人口集中方面有着特殊的效果。
( ) 促进小城镇建设, 是农业转向工业的过程, 这个过程表现为工业经济取代农业经济而占据经济结构主导地位, 因而也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迁的过程。
( ) 又称聚集经济利益、 聚集经济效益, 通常是指因企业、 居民的空间集中而产生的经济利益或成本节约。
( ) 是指一个地区经济地理位置的优劣性和通达性, 也就是交通要素相对于其他地区的优越度。
小城镇总体规划作为 ( ), 是站在镇域范围内最高的位置上对经济、 社会、 环境的发展所进行的全局性和提纲性的谋划。
( ) 是根据镇域总体规划的城镇体系规划所提出的要求, 通过合理利用空间资源和土地关系, 来指导详细规划和镇区的建设。
( ) 的用地是指地形平坦、 规整, 坡度适宜, 地质良好, 地基承载力在 0􀆰 15 MPa以上, 没有被 20 ~ 50 年一遇洪水淹没的危险的土地。
( ) 是指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所包含的范围, 是规划期内新增城镇、 工矿、 村庄建设用地规划选址的区域, 也是规划确定的城乡建设用地指标落实到空间上的预期用地区。